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接着,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在朗读中体会发明家的发明过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时,我换了种方式,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3、在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后,我出示坦克图和视频,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这时,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读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当然,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复述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时,本来想让学生用上文中的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集于一身、大显神威”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但学生表现不大尽人意,我没能及时引导点拨,此环节有点草草过场之嫌,心中难免有点遗憾。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指教。谢谢!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发明家一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考,看来发明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想办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学生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90学时的实践培训结束了,自己执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让自己收获良多。
一、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节课的生字教学从导入课题,让孩子们认真地看我写“矛”,然后展示“矛”的汉字演变,让孩子们感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盾”的字理:(护身挡牌)(十,“又”的变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头部),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让孩子明白,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然后在生字教学环节,让孩子情景表演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赛的情景,让孩子在动手演示中,理解了“雨点般”和“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还有“集”的教学,也是字理,先问孩子们“隹”是指什么(“短尾巴的鸟”),加上“木”,孩子们得出原来“集就是指群鸟栖息在树木上。”然后让孩子们说说 ……此处隐藏9011个字……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3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4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重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看图猜成语、看动画片《自相矛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故事中引出,什么是“矛”和“盾”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两种古代兵器的名称,简单了解这两种兵器的作用。由于“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之后,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发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样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又会如何?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注重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本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学法渗透、自主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及词语后,设计了学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环节进行学法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这就要从发明家和朋友的一场比赛中去找答案啦!翻开课文,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比赛气氛的句子。读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紧张的比赛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来理解。由于缺少体验,学生在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上有难度,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当一当发明家,老师来当对手,学生用书本当做矛,老师用笔当做盾的环节,通过一场虚拟的激战体验,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了这几个重担句子。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较难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关键句子。并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
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